结核性阴道炎

结核性阴道炎

概述

结核性阴道炎由结核杆菌感染而引起的阴道炎症性疾病,结核性阴道炎是属于生殖器结核的一种表现形式,多为继发感染,由于本病病程缓慢,表现形式不典型,故易被忽视。

病因

发病原因: 结核性阴道炎主要来源于肺结核,腹膜结核,引起结核性阴道炎有3种原因和途径:1.血行传播患者有活动性肺结核,肾结核或骨结核病史,通过血液播散而来。2.直接蔓延由严重的盆腔结核下行性感染宫颈,阴道而致。3.原发性感染因男性患严重的睾丸结核,精囊结核或溃疡性淋巴结结核,通过性交直。
发病机制: 结核性阴道炎病原菌为抗酸性结核杆菌,根据结核菌的代谢,生长特性,将在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群分为4类。1.A群:早期活跃的结核菌,在早期活跃病灶中大量存在于细胞外。2.B群:随着病情进展生长于酸性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内,量较少。3.C群:是在中性干酪病灶中繁殖缓慢或间歇繁殖。4.D群:呈休眠状,完全不繁殖。以上4群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呈现不同反应,D群结核菌对任何药物不起作用,只能靠机体的免疫功能加以清除,或细菌自身死亡。

检查

结核性阴道炎不少患者外观正常,无明显不适主诉,部分阴道结核患者常主诉阴道不适,疼痛,触痛,阴道有白色或棕黑色分泌物,病情较重者可有食欲不佳,低热,消瘦等全身症状,继发于肺,腹膜,肠,关节等脏器的结核以及泌尿系统的结核,因此在症状中可有其他脏器所引起的症状如胸膜痛,腹痛,尿频,血尿等,当同时伴有生殖器其他脏器的结核如输卵管,子宫结核等时,可有不孕,下腹坠痛,月经异常,白带为大量脓性或浆液性白带等症状,病灶常有两种形态:即溃疡型与增生型,病变初期常呈局部浸润,肿大,以后逐渐变成溃疡,常呈多发型,溃疡基底呈黄色,可有颗粒状突起,局部可有触痛,溃疡愈合后则形成瘢痕而致阴道狭窄,腹股沟淋巴结肿大,溃破后则形成窦道或膀胱阴道瘘及直肠阴道瘘,溃疡与窦道有大量的脓性或浆液性分泌物流出,局部可有触痛。
 

诊断

结核性阴道炎须与外阴阴道湿疣(尖锐湿疣或扁平湿疣),性病肉芽肿,癌肿等相鉴别,方法主要靠活体组织检查,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者容易患结核,因此对所有结核患者,尤其是城市的患者,应该行HIV检查,及时发现艾滋病患者,我国已有在结核病患者中查找AIDS患者的报道。

预防

结核性阴道炎西医治疗
药物治疗:  
1.外阴阴道结核的治疗与全身其他部位的结核治疗原则与方法相同。药物治疗应遵循早期、联合、规律、适量、全程的原则。  
①异烟肼:最常用的药物。疗效较好,用量较小,易于口服。每日300mg口服或肌注;如1周给药2次,每日剂量为15mg/kg体重。可并发周围神经炎,有损害肝脏作用,药物过敏反应。 
②利福平:对A、B、C,3种菌群均有杀菌作用的唯一药物。口服剂量:10mg/(kg?d)直至600mg/d或1周2次。一般毒性较低,最常见为胃肠道反应及一般过敏反应,如发热、头痛、筋骨痛(总称流感综合征)、皮疹等。  
③链霉素:对细胞外结核菌(A菌群)的杀菌作用大于对细胞内(B、C菌群)菌群的作用。剂量1g/d,如每周2次,则日剂量为20~30mg/kg体重,需要肌注对临床应用带来不便。主要副反应是听觉器官及前庭平衡器官的慢性损害,引起耳聋、耳鸣、眩晕及平衡障碍。  
④吡嗪酰胺:为高效结核杆菌杀菌剂,但仅对细胞内菌群有杀灭作用。口服剂量20~40mg/kg,直至日剂量2g;每周两次治疗的日剂量为50~70mg/kg,副反应很少发生,以高尿酸血症及肝毒性多见。  
⑤乙胺丁醇: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,常用剂量15~25mg/(kg?d),或50mg/kg,1周2次。偶可发生视神经炎,停药后可恢复。  
2.采用链霉素、异烟肼、对氨基水杨酸钠,或加用利福平、乙胺丁醇的联合化疗方案,化疗方案繁多,目前推行两阶段短疗程方案。  
强化治疗:每日给药为期2~3个月,必须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杀菌药物,如异烟阱加链霉素再加对氨基水杨酸钠,或异烟肼加利福平,或异烟肼加链霉素加吡嗪酰胺,或异烟肼加利福平加链霉素等。可另外再加上一种杀菌或抑菌药物。  
巩固治疗:此期可采取每日给药或每周2~3次,以2~3种药物联用为宜。其中异烟肼在全程中不可缺少。巩固治疗期需4~6个月。  
手术治疗:  
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首选,一般不作手术治疗。只有在药物治疗无效,多种药物耐药,症状持续或复发,药物治疗后病变复发,瘘管未能愈合,怀疑同时有生殖道肿瘤存在等,方考虑手术治疗。  
预后:
结核性阴道炎除易造成不孕症外无其他不良预后。艾滋病患者感染结核性阴道炎者,预后差。目前结核耐药菌株逐年增加,耐药菌株主要因为治疗不当而产生,且耐药菌株可通过细菌质粒而感染敏感菌株,使得耐药菌株不断增多。  
抗结核药物治疗后,需要随访,疗程末尾近结束时,宜重复检查一次胸X线透视,尿结核菌培养及诊刮。在二三年内每6~12个月重复检查一次。
结核性阴道炎中医治疗
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。